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汉字是“方块字”
——与郝文勉先生商榷
《书法导报》2001年第2、第3、第4期连载了郝文勉先生的文章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。
认真拜读之后,觉得这种说法对于掌握部分汉字的书写技巧是有益的。但用“八方形”来概括汉字的形态,说方块形汉字实际上是印刷体出现后人们的“一种错觉”,笔者就难以苟同了。
以“八方形”概括汉字形状的理论依据不足。通读郝文勉先生的全文,感到郝先生“八方形说”的三个主要依据都相当勉强:
第一个依据是汉字起源于“八卦”。郝先生在文中说由于“八卦”的作用,所以汉字形成了“八方形”。笔者以为,汉字起源于“八卦”,只是汉字起源“结绳记事说”、“起一成文说”、“仓颉造字说”等许多“说”中的一种,不是“定论”,不是“共识”,不能以此为据架构理论。即如“八卦成文说”成立,卦的最基本符号“-”“— —”也不是“八方形”的,组成“乾”“坤”卦象之后的形状也不是”八方形“的(实为四方形),所隐含的“四面八方”概念是当时人们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、地理观的反映,和汉字的形态概念有联系,但和“各象其形”的造字观念不是一回事,不能以此为据。
第二个依据是古代书法理论对“八”的重视。郝先生在文中举例说书体有“八种”,隶体称“八分”,用笔用“八锋”,笔画有“八法”,字势要“八面俱到”等,似乎论据相当充分。但仔细考虑,古人对“八”的重视,不能说明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,更不能说明汉字全部都是“八方形”。古人对字的“八面”问题虽多有论述,但往往是和“四面”结合在一起说的,是指字的整体“气势”,是阐述如何用笔,并没有肯定说是字的形状——因为字的形状不是“八方”能够说清楚的。且,古人不仅对“八”重视,对其它数字也很重视,例如对一、三、四、六、九等,郝先生在文中也多次用到“四”和“九”,不能就说汉字是“四方形”“九方形”吧。
第三个依据是古代碑贴上的汉字形态。郝先生说“古代碑帖上的汉字形态不是方的,也不是圆的,而基本上是八方的。”这里,第一,古代碑贴上的汉字,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汉字;第二,“不是方的”,只能说不是“正方”的,其它“方”——例如长方、扁方等还是大量的,包括“八方”也是“方”嘛;第三,郝先生承认“基本上”是八方的,那就是说不是“全部”,既然只是“基本上”——不是全部,那怎么好笼而统之地说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呢?
郝先生还从“书写的生理习惯”,“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书写顺序”,“写字的用力程度”等方面进行了论证,如果作为一种书写技巧的研究,作为汉字是“方块字”的成因研究,是颇有见地的,但作为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理论依据,就太勉强了。
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,作为一种“新理论”是难以成立的。因为它既不能解释本范畴的全部问题,又不能涵盖本范畴的各种情况——不能涵盖汉字的全部形态。郝文勉先生在文章中举出了一些实例说明“汉字是八方形”的。笔者不否认总数八万多的汉字,有一部分的“外围线”——用直线把字的点画最外点连接起来的几何图形是“八方形”的这个局部事实。但全部的事实是:有相当数量的汉字的“外围线”是“正方形”、“扁方形”、“长方形”、“多角形”、“五角形”、“六角形”、“三角形”、“菱形”、“梯形”、“勺形”、“直棍形”等等。“八方形”只是许多形状中的一种。用一种形状来概括汉字的全部形状,认为“汉字是八方形的”,有点“以偏概全”了。郝先生在不同意有人主张汉字是“圆形”时,也曾举到了汉字的上述多种形状,不知为何又犯了“圆形”主张者同样的“推理错误”。汉字是“方块字”,这个先贤们传下来的概念,是可以涵盖汉字的各种形态的。“方块”者,一是“方”——可以把各种的“方”都涵盖了;二是“块”(团)——可以把各样的“面积”(包括像“一”这样的“直棍形”字)都容纳了。用“方块”来描述汉字的形态,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征,非常贴切、准确、科学。在书写汉字时,注意到“部分汉字”的“外围线”是“八方形”的,是可以的,但以此就说“八方形”是推翻了汉字是“方块字”的新理论,是不妥的。“八方说”,连自身的“八方”二字的“外围线”形状恐怕都难以解释,更遑论去说明全部的汉字形态。这样的理论怎么能够成立呢?
事物只要是“有形”的,那它就有一个“形态”问题。这个“形态”,一般来说,是指事物最初形成时的形态。说汉字是方块字,主要是指汉字在甲骨文字阶段的形态,那个阶段,尽管汉字的“外围线”是参差不齐的多边——多角形的,但总是集中在一个“块”形空间里,由于刻写者受到刀具特性和文字载体——甲骨纹理的影响,加上如郝先生说的“生理”“笔顺”的作用,汉字就形成了“方块形”。并不说汉字有了方方正正的印刷体之后,人们才有了“一种错觉”,把汉字称作“方块字”。
汉字是“方块字”,是一个“约定俗成”的概念,是一个“久经考验”的概念,也是汉字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有特色。这个特色为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和实践空间。也已经为钟情于汉字书法艺术的友邦人士所认可。因此,在汉字形态问题上,与“方块字”不相吻合的提法,如果没有过硬的依据,还是慎重一些好。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